By 青瞳視覺
動捕服是動捕演員進行動捕拍攝時所需穿著的功能性服裝。其功能性首先在于可以緊身包裹動捕演員的身體,準確展現出身體的形態,在肢體運動時服裝不容易產生漂移,便于標記點位置確認;其次是方便標記點的粘貼固定。
標記點的位置確定勾勒出了動捕演員骨骼位置的初始形態,固定不漂移的標記點位置確保了動捕數據的準確度。
動捕服的正確穿戴,保證了采集的骨骼模型前后具有一致性。標記點的正確粘貼實際是標記出人體骨骼間的相對距離與方向,不產生漂移的標記點才可以保證位置信息與骨骼長度不變形,直接決定了動捕數據的質量,所以正確的穿戴及貼點對于動作捕捉而言是至關重要的。
那么一般動捕演員身上需要多少標記點呢?以影視動畫中的常規貼點方法為例。
頭部5個。頭頂最高點用來確定人物身高,其余4個在前、后、左、右各標記1個標記點。
上體軀干14個。領口處1個,前中心線中點1個,前髖部3個。兩側肩膀距肩點1/3處各1個。后背左右肩胛骨內側各一個,脊柱與肩線交點處1個,后中心線中點1個,且與前中線中心在同一水平線上,后髖部3個。
胳膊16個。大臂中點1個,小臂中點1個,鷹嘴處即肘關節上下凸起的位置2個。腕關節2個,食指根部1個,小拇指的根部下方2cm處1個。關節處的貼點可以通過彎曲關節的方式來測試位置是否正確。
腿部8個。大腿根部外側1個,膝關節2個,膝蓋內側的點需要貼在稍微靠前一點的位置,小腿脛骨距膝蓋2/3處1個。
腳部10個。前腳掌正前方1個,前腳掌彎曲關節處2個,腳踝正下方1個,腳后跟1個。
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與捕捉要求,可以進行減少或增加標記點,如VR或者生物力學等領域的貼點方式都各不相同,尤其是生物力學,通用的貼點標準就有幾種。而貼點標準也是來自所應用的領域或企業,再由青瞳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貼點的位置與方式。
有一種通用的非常規情況,就是動捕對象是小朋友或者身型較為纖瘦,這時候常規款動捕服穿在身上仍會比較寬松,那就需要在貼點之前,對動捕服進行預整理。
利用粘貼綁帶,將寬松的余量整理固定在腰身兩側,胳膊下方,腿部內側,具體方式可詳見下方視頻。
正確的穿戴與貼點方式都學會了,那么為何如此設計你們知道嗎?